萬法歸宗:這個品類不起眼,但是貴得有內涵?! 收藏資訊
以陶瓷為祭祀禮器,歸宗個品從上古時代已經開始。起眼
《左氏 春秋》記載:“國之大事,但貴在祀與戎。內涵”
對于掌握全國社會資源的?收統治階級而言,最重要的藏資只有兩件事:祭祀和戰爭。
拜祭天地、歸宗個品祭祖、起眼祭圣賢,但貴為中國文化的內涵主要祭祀類別,是?收中國古代觀念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即天、藏資地、歸宗個品人。起眼將天、但貴地、人合而為一,稱之為道,是中國獨特的信仰體系。
《禮記·曲禮》中記載“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后。”
古人把祭祀看做一種莊嚴的禮儀制度,禮器為拜天地神的物品具有優先性,養器指的是日常生活的器物。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00-771)祖丁鼎
高85.5公分,口徑59.4公分,重94.65公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進入秦漢時期,禮崩樂壞,青銅禮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是“藏禮于器”的傳統卻一直綿延到今天不斷。
到了北宋時期,皇室為鞏固統治之需,倡導復古三代禮制,詔令工匠仿照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鑄就新廟堂祭器。
宋徽宗下詔官方編撰《宣和博古圖》,收錄了從商至唐的青銅器839件。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圖中所示為明萬歷十六年泊如齋刊本
隨著宋室南遷,祖上留下的禮器盡毀于金兵之手。
然而帝王家為了鞏固統治,對青銅器所代表的“禮樂文化”仍舊謎之執著堅守。
然金石不足,不得不轉用瓷器仿照青銅器造型,來制作祭祀禮器。
在明清時期也遵循了以瓷器來制作祭祀用器,其器型分為實用器和禮器。
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 《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 圜丘即天壇,是祭天之所;方丘即地壇,是祭地之所;而日壇、月壇顧名思義就是祭日、月之所。
現在的北京城中,依然保留了當年明清皇帝們祭祀天、地、日、月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
祭天是古代天子祭祀的頭等大事。
“圜丘青色”,天壇的琉璃瓦也是采用與之相對應的藍色。
明清祭天規定的瓷器,是一種純色的“寶石藍”釉,稱為“霽藍”或“祭藍”。



明嘉靖霽青茶鐘
臺北故宮藏

黃瓷是祭地的專用之色,唐代以后的帝王們,一直“霸占”著黃色的使用權,全國禁止私造黃瓷,如有犯罪凌遲處死。

明弘治黃釉金彩犧耳罐-北京故宮


祭祀日神所用的瓷器為紅色,稱為“霽紅”或“祭紅”,紅色如同太陽與火一般,是至剛至陽的代表。
“霽紅”,在宣德時稱為“寶石紅”,被譽為千窯一寶。
晚明項元汴在《歷代名瓷圖譜》中記載:“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




祭月用的是白色瓷器,這類白釉瓷接近于玉質的白,白凈盈潤,溫潤如玉之感。
人們對定窯白、樞府白、甜白、德化白的高貴特質所癡迷,認為是月神的化身。

明永樂 甜白釉爵
成交價:158萬 港幣
2012年香港蘇富比
清乾隆白釉瓷簠 臺北故宮藏 清乾隆青白釉簋 臺北故宮藏

據乾隆《皇朝禮器圖式》記載,仿古銅器瓷質禮器造型主要有尊、爵、盞、豆、登、簋、铏、爐、鼎、觚、瓶等等,釉色可用黃、白、赤、青、月白釉等,豐富而多彩。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制不僅體現在皇室內廷中,也體現在民間的日常生活中。
顏色釉瓷作為祭器,體現著古時帝王對天地、神明與權力的重視,也見證了帝王的榮耀與虔誠。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66_725.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67449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