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奉獻、遠行,一顆“全能豆”的新征程

“今年一定要提前準備更多產品!”在新疆三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新征呂愛武滿懷期待地規劃著再次赴大灣區參展的全能豆事宜。她的扎根手機上,還保存著消費者排隊品嘗油莎豆產品的奉獻照片。“市場對油莎豆的遠行認可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很多嘗過的新征顧客都成了忠實回頭客。”她高興地說。

這份期待源自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曾經,位于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五十四團興安鎮,戈壁連片、風沙肆虐,農業發展舉步維艱。而在廣東援疆力量的持續推動下,油莎豆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工程的深入推進,更是為油莎豆搭建了直通大灣區的銷售渠道。這顆從沙漠中生長出的“金豆豆”,已從“戈壁新綠”成長為“灣區新寵”,成為帶動就業增收、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


扎根:荒漠生綠,戈壁挺起“生態苗”
從喀什地區莎車縣向西北行駛約三十公里,五十四團逐漸在眼前呈現。這個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間的新建團鎮,一邊是沙海無垠的黃,一邊是生機涌動的綠。陽光灑在連片的綠苗上,微風拂過,豆葉沙沙作響,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蛻變與新生。

近年來,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荒漠化防治與生態產業協同發展已成為西部地區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五十四團的探索與實踐,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體現。
回顧建設初期,只見黃沙不見天,團場干部嘗試過種植油葵、小麥、玉米等十余種作物,皆以失敗告終。轉機發生在2017年,團場引進了一種具有極強生態適應性的特色作物——油莎豆。這種原產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的“虎堅果”,耐旱、耐瘠、耐鹽堿,尤其適宜在沙質土壤種植。令人驚喜的是,試種首年便取得畝產近200公斤的佳績,同時展現出顯著的防風固沙效果,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產業支點。

自2019年起,五十四團開始大規模推廣油莎豆種植,并在反復試驗和探索中形成了“油莎豆+冬小麥”輪作模式。如今五十四團油莎豆種植面積從2萬畝擴大到5萬畝,畝均產量由試種時的200公斤提高至530公斤(最高850公斤),成為全國單體種植面積最大的油莎豆種植基地。
隨著越來越多油莎豆在當地扎根,生態效益亦隨之凸顯——區域內七級以上大風天數從年均27天降至9天,土地裸露期減少到20天,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到1.4g/kg。五十四團興安鎮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油莎豆產業將進一步輻射南疆各師市及周邊地區,目標建成100萬畝油莎豆綠色優質高效油飼產業集群,持續鞏固戈壁生態屏障。

奉獻:致富增收,產業撐起“就業傘”
清晨七點,戈壁灘上仍透著幾分涼意。在三連39號地,種植戶袁明磊早已在地里邊走邊看,仔細察看油莎豆的長勢。“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獲,每一步都有專業人員在身邊指導。這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種植技術,更讓我們對油莎豆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說道。

這份信心,源自當地推動油莎豆全產業鏈發展的堅實步伐。為推動單一的種植業向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廣東援疆著力將團場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投入資金4000萬元建設油莎豆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油莎豆清洗、篩選、烘干、存儲、包裝的全產業鏈生產。據廣東援疆干部、五十四團黨委常委吳興劍介紹,園區已引進7家企業,開發出10余種深加工產品,預計年內產值可達1.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帶動平均增收4.5萬元。
近年來,五十四團聚焦油莎豆產業鏈,開展精準招商、以商招商,簽約落地油莎豆深加工項目21個,總投資額達24.81億元。作為團場引進的首家企業,新疆三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實現油莎豆就地加工轉化。公司總經理戴福宏告訴記者:“除了食用油,我們還開發出豆奶、豆粉、油莎豆白酒等一系列精深加工產品。”據悉,這些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及廣東、浙江等多地,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在品牌建設方面,五十四團培育了包括新疆三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12家油莎豆產業企業,共注冊13個品牌商標,并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全國各類大型展銷活動。同時,借鑒“兵團紅”品牌成功經驗,五十四團構建起“品牌故事+質量溯源+文化賦能”三位一體的品牌建設模式,進一步擴大了油莎豆產品的市場影響力,讓部分產品成功遠銷馬來西亞、俄羅斯等海外市場。

有技術支撐,有市場銷路,油莎豆真正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數據顯示,五十四團市場主體從4家增長至411家,生產總值從建團初期的1093萬元躍升至2.89億元,增長超過26倍;人均收入也從不足2萬元提高至3.81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遠行:南下灣區,奏響團結“協奏曲”
“這是來自三師五十四團的油莎豆,口感清脆可口,帶有自然甜味!”在廣東對口援疆地區名優產品體驗館(惠州館),店員正在給顧客熱情推介。兩年前還是消費者眼里的“新物種”,如今穩穩占據貨架C位,油莎豆已在大灣區贏得一批忠實消費者。

油莎豆的南下之旅,是粵新兩地深化產業協作與文化交融的生動縮影。“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工程自實施以來,始終以搭建跨區域資源對接橋梁為核心,不僅暢通了產銷渠道,更將新疆特色農產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民族團結價值深度融合。
一方面,農產品通過大型展銷活動、線下體驗館、電商平臺等多種渠道走進灣區,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直達;另一方面,廣東的企業與技術資源反向流入新疆,推動當地產業鏈升級。農戶、采購商、企業員工等不同群體在產銷對接中加深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從“概念”轉化為“實踐”。

“第一次喝油莎豆做的豆漿,味道非常獨特!”“沒想到沙漠里還能長出這么美味的豆子!”在“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2024廣東對口援疆地區名優產品走進大灣區活動現場,很多消費者在品嘗油莎豆產品后,不僅稱贊其風味,更對南疆的沙漠農業奇觀產生濃厚興趣,表達出“想去新疆親眼看看”的愿望。農業合作與產品流通,正悄然推動兩地民眾之間的情感連結與文化共鳴。
曾經的戈壁灘上,綠色正在蔓延,希望正在生長。一顆顆油莎豆接力南下,將新疆與廣東、生產與消費、文化與經濟緊密相連,不僅傳遞出各民族攜手發展的信念、粵新守望相助的情誼,更在產業協作與交往實踐中,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歐曉嫦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85_695.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61272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點擊排行
標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