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這條路上,不僅我要做“offer收割機”,我的學生也要成為“offer狂魔”!
本期明星導師專訪:周老師
周老師個人簡介
導師院校背景
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平面品牌設計
所帶科目
平面設計、設計上不r收生也交互設計、條路數字藝術設計
所帶學生錄取院校
皇家藝術學院、割機倫敦藝術大學、設計上不r收生也愛丁堡大學、條路艾米麗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割機加拿大數字媒體中心、設計上不r收生也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條路米蘭理工大學、割機拉夫堡大學、帕森斯設計學院、普瑞特藝術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格拉斯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多所名校
教學點評
多年的教學經驗累積,完整的教學體系儲備,獨特的課題研究思路有效幫助不同院校背景學生快速提升設計思維拓展,針對不同目標院校擬定相應的方案計劃,提升學生申請競爭力。
導師說
所帶學員錄取offer展示(部分)
選擇藝術以后,我不僅學會用另一種視角看世界,同時也是選擇了生命的另一種運行軌跡!
01
參加雙年展、獲國家專利...
視傳讓我成為“意料之中”的自己
我很喜歡喬布斯對生命的理解方式,他說“有勇氣跟隨你的內心和直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么。”
我認為選擇藝術讓我選擇了生命的另一種運行軌跡,讓我有機會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世界。
說到我為什么選擇視覺設計可能具有其偶然性,09年并不是一個信息很發達的時間。在報考可以選擇的眾多的專業里,我一眼就挑中了視覺傳達。其實那時我并不明白這個專業要學習什么,只感覺很喜歡“視覺”這個詞的穿透力。
本科就讀期間有一門基礎課,叫做外國美術簡史,幾乎整本書都在講述歐洲的不同時期的美術,所以那時我開始向往去歐洲學習,也是從那時我開始決定了我的出國求學之路。
而我意外隨性選擇的專業確實成為我后來最喜歡的方向,就讀時作品入選了“首屆中國國際大學生設計雙年展”, “東+西“藝術展,武漢設計雙年展參展藝術家,獲國家專利等,這些也幫助我在留學申請時獲得了院校offer的大滿貫。
02
經歷了7個完整申請季
善于鼓勵引導式教學
畢業后,是國內互聯網應用程序飛起的一年,我在一家國有傳媒集團做系統研發,大致做了接近三年的交互設計工作,參與并完成了多個重要app應用程序的研發設計工作。在這期間,武漢開設作品集行業,我開始成為武漢第一批作品集老師。
經歷了完整7個申請季的積累,在進行教學時,我能更加把握好學生的心態與情緒。
所以,很多學生形容我是鼓勵引導式教學,因為現在大部分學生對作品集的準備時間是1-2年甚至更長時間,在這期間,他們還要學習英語,以及完成自己學校的課業,所以壓力是非常大的。我也見到過很多學生在中途就放棄了,或者自己情緒進入了非常崩潰無法前行的一個狀態中,為學生設置階梯式難度方案非常重要。
焦慮的本質在于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極度缺乏內心的時候。所以,不要讓學生一下子看到遙不可及的目標,慢慢攀登,沉入其中,最后站到這座山頂的人才能一覽眾山小。
03
生活中的“八卦”
是最好的素材來源
成為一名國際藝術導師后,我覺得我越來越“八卦”了。我并不是一個熱衷于關注政治、經濟、歷史的人,但現在成為一名導師后,為了給我的每個學生準備更吸引人的一些選題,我會看各國不同的新聞,大到NASA宇宙的探索,小到地某條枯竭的河流,這都會成為我們作品集中的好素材。
圖片拍攝于周老師給學生上課
04
LCC:做自由的藝術家
打破文化和藝術的壁壘
在倫藝的學習整體感覺是非常自由的,幾乎沒有人會工整的坐在座位上,這點非常的有趣。我很喜歡中午去食堂買份炸魚和薯條;也很喜歡一天課后,班上的同學一起去到船上小酌一杯,看著淡淡的晚霞暢談。
新的學習環境也給了我很多對藝術新的理解。那時是2014年,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在倫敦舉辦了自己的大型都市裝置藝術“大河馬”,我作為參與者第一次感受到了這樣一個表演式對話的藝術作品,在和他本人的交流中,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藝術不應該是僅僅屬于創作者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遙遠的旁觀者轉變為他們周圍環境的共同創造者。
而畢業設計又讓我學會了與不同的文化產生共情。我的選題探究的是如何創造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來幫助聽障人群提高特定場景里的音樂體驗。
主題調研時我需要去和我的目標人群做深度的訪談,在和受訪者(RNID皇家國家聾人協會負責人)的問答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問:“根據你們多年來和聽障人群的交流,你覺得他們作為弱勢群體,真的需要聽音樂這樣的需求嗎?”答:“首先你的聽字就是不準確的,他們只能去感受音樂。而你會把某個亞馬遜流域里面的小族群當作弱勢群體嗎,他們族群也許只有幾十個人,甚至幾個人,說著你完全不懂的語言,你也會用弱勢群體這樣的詞去形容他們嗎?”這也許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同的文化壁壘,而藝術可以幫助我們突破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壁壘。
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每一年都擁有大量不同主題、風格、形式的活動,還有各種名家不定期展覽,給我留下了非常多美好的記憶。
05
學會觀察生活
時刻保持自己的同理心
隨著像midjourney這類人工智能繪圖的普及,我覺得任何的技術手段呈現都不在是問題。所以在當下,我們還是要具備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能夠用心去共情。喬布斯說了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The broader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the better design we will have”。未來好的設計一定是能夠讓更多人產生同樣情感的作品。
周老師部分作品《Air Purifying Flower》
06
嘗試用更多軟件制作作品
也要更好地用語言去表達作品
其實我們的學生真的非常聰明和努力,完全具備進入任何名校學習的能力。如果非要說和國外學生的區別,我認為可能是在于如何去表達自己的作品,可能這個也和語言文化有一定的區別。
我經常會提醒我的學生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去陳述自己的作品,消除文化差異,讓我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國外導師讀完后同樣能理解這種有意思的點非常重要。
此外,國外學生非常善于動手,做一些實驗性強或者更加沉浸式的作品。且國外院校本身配有比較多的workshop,例如我當時就非常喜歡倫敦傳媒學院的letter pressing workshop。所以申請的同學們可以嘗試用更多非電腦或軟件的手段來嘗試制作自己的作品。
letter pressing workshop
07
不同專業的經歷
會為你的創作如虎添翼
以皇家藝術學院為例,現在無論平面、交互還是數媒的學生可能都可以去申請Information experience、digital direction、future design這幾個專業,所以未來學生的研究方向一定是會打破各個專業壁壘的。
我帶的學生中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轉專業的學生,甚至有理工科、金融、心理學方向本科的學生轉專業,在我看來,這可不是一件壞事情,相反他們有更加不同于藝術生的經歷可以讓我們來一起創作。
當然我還是要提醒大家,無論是轉專業還是非轉專業的學生,提前學習一些必要的技術手段還是很重要的,例如2D類的PS/AI、3D類的C4D/blender、剪輯類的AE/剪映、編程類的Arduino/Processing、互動類的Leap motion/Kinect都可以嘗試看看。
08
展示個人能力的同時
也要學會在第一時間驚艷他人
現在我們的絕大多數學生都具備了做一個不錯作品的能力,但是在眾多競爭者的網申中,國外導師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完整的逐句閱讀一整本作品集。所以,如何做到驚鴻一瞥,我認為展示成品的完整度與裝置空間效果非常重要。
學生作品分內容展示
09
多調查、多分析
找到市場和自己的平衡點
其實和很多學生接觸下來后,會發現大家對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不是很清晰。
相比于大部分學生在一開始堅定的告訴我他只選擇倫藝/皇藝這類頂尖院校以外,可能對學校的專業分類以及自己今后想做什么是完全不清楚的。而當下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交互設計分類都已經非常細致,甚至同一個名稱在不同的學校里大綱也完全不一樣。多去看看學校的專業分類與大綱,多嘗試了解當下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甚至多深挖一下自己的性格是喜歡做分析整理類的工作還是更偏向長時間創意型的工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看來,至少選對了會讓你不止這兩年,而是今后的很多年都能堅持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44_544.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72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