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接連放出大消息!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本刊記者 周琦
最近兩條金融新聞挺惹眼:9月11日,人民中國央行和印尼央行一起啟動雙邊本幣結算框架,幣接還搞了二維碼互聯互通;9月7到8日,連放咱們又跟歐洲央行、消息瑞士央行、人民匈牙利央行續簽了本幣互換協議,幣接總額度達5400億元。連放
有網友疑問:這是消息人民幣要挑戰美元了?
對此,黃奇帆說得很實在:“能否成為世界貨幣,人民取決于世界經濟發展的幣接需要。人民幣日益為越來越多的連放經濟體和市場主體所接受,但這決不能因此認為人民幣可以取代美元的消息世界地位。”

一
啥是“本幣互換”?其實說破了很簡單。
它就像兩國或地區的幣接央行,互相給對方開了張“貨幣信用卡”。連放先約定好兌換比例,企業要是需要對方的貨幣,就能按比例“提款”,到期換回本幣、付點利息就行。平時不用不算負債,跟辦了信用卡沒刷卡一個樣。
對企業來說,這簡直是“省錢神器”。以前咱們企業在國外做生意,要是對方不收美元,得先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再用美元換成對方的貨幣。這么一倒手,匯率波動可能讓利潤打水漂,還得交不少手續費。有了“本幣互換”打底,省心多了。
這其實是“擺脫美元中間商”的創新。要是以后買石油、鐵礦石這些大宗商品,也能用人民幣定價支付,會更省事。
截至今年5月31日,我國央行已經跟32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6月18日,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透露,未來企業外匯套期保值比例和貨物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收支占比,都要提升到30%左右。
說到底,中國跟這么多國家和地區搞貨幣互換,本質上是給貿易裝“防滑鏈”,讓企業少點麻煩,讓金融多份穩當。
二
為啥要花精力推本幣互換?
這就要先說清楚一個問題:美國明明是對全球嚴重透支的國家,為啥美元還那么保值?
其實,真正值錢的不是美元本身,而是國際上那些最值錢的商品和資產,都用美元計價。你想買,就必須先拿到美元。
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發展的束縛,影響貨幣主權。
為了穩住匯率,中國央行不得不持續購買美元。美聯儲要是一放水,咱們也得跟著被動寬松,很容易引發資產泡沫。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潘英麗指出,2014年之前,人民幣投放大多靠結匯——也就是買美元來投放,用美元當儲備發行貨幣。2008年金融危機一來,咱們作為儲備的美元資產面臨大幅貶值或損失的風險,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愿望就變得特別強烈。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讓國際基礎性商品和優質資產能用人民幣計價。推進本幣互換協議,就是當前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三
數據顯示,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才3.26,而美元是57.68,歐元22.27,差距還很大。
那該怎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黃奇帆提了個具體目標:到2035年,貨物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要達到45%,全球支付占比爭取到17%。
他認為,可以先從“一帶一路”國家入手,投資和貿易都用人民幣,再把人民幣的“回流通道”建好,形成人民幣雙向循環的良性機制。
但要說人民幣代替美元當“世界貨幣”,還真不是這樣。因為中國還面臨兩個現實問題。

一是中國是貿易順差國,國際化第一步得先讓人民幣“走出去”。以前咱們是掙美元、花美元,要是改花人民幣,那就意味著我們要印大量的人民幣,通過在全世界購買物品、服務等方式,把人民幣“撒”出去。
這樣一來,國內的制造業會大受影響,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就是這么來的。對于以制造業立國的中國來說,這種方案和我們的利益不一致。
二是資本管制。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先決條件是資本項目自由化——當然不是一下子放開,而是一步步來。其實人民幣國際化的每一步,都得有相應的資本項目自由化作支撐。
這方面我們的實力和功力都還差不少,相關的制度也還不夠完善,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長時間的積累。
中央對此非常清醒。“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提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
這里說的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要當“天下第一”,而是讓世界經濟循環更順暢。
黃奇帆概括得非常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要讓人民幣的分量,跟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比重相當。”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09_667.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7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