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動” 又“躺不平”,卡在內在風暴的人要何去何從?

在咨詢室中,卷不動很多人們心中的又躺沖突和矛盾來來往往,最常見的不平就是“卷不動又躺不平”。
比如:“實在是卡內沖不動了,可做的風暴普普通通又心慌得不行,感覺自己被掏空,何去何可休息一下內心卻很慌張,卷不動于是又躺咬著牙爬起來繼續硬撐……”
這種卡在 “卷不動” 和 “躺不平” 之間的煎熬,相信不少人都感同身受。不平
這絕不是卡內一句 “意志力薄弱” 就能解釋的,而是風暴內心超我、本我與自我沖突和愛恨情仇激烈博弈的何去何外在投射。
?
?每個人內心常駐的卷不動 "內在法官"—— 超我,往往源于童年嚴苛規訓。又躺
那些 "考不到 90 分別想出去玩" 的不平呵斥、"不進年級前十沒前途" 的警告,如同帶刺的種子,在成長中內化為永不滿足的自我審判機制。它持續在耳畔低語:"別人升職加薪時你沒資格休息"" 這點壓力都扛不住太脆弱 "。
為躲避批判,我們如永動齒輪般高速運轉,甚至無暇質疑標準的合理性,直到身體亮起紅燈,才驚覺自我攻擊已傷痕累累。
與之對抗的,是渴望自由的 "內在小孩"—— 本我。它像春日急著破土的嫩芽,本能地追逐快樂與舒適。但在超我的價值體系里,這份本能需求常被烙上 "墮落"" 羞恥 "的印記。每當本我想停下喘息,超我便以" 不上進 ""沒前途" 的指責將其淹沒,讓片刻休憩都沾滿罪惡感。
夾在中間的 "自我",如同風暴中掌舵的船長,既要壓制超我的苛責,安撫本我的委屈,還要應對現實浪潮的沖擊。
一旦自我功能薄弱,這場內心拔河就會失控:當本我渴求休息,超我的批判讓人躺得心慌;當超我要求沖刺,本我積累的疲憊和抗議又令人寸步難行。
在這樣的撕扯中,我們既無法全心投入,也難以安心放松,只能在焦慮與無力間反復打轉。
?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會導致一個人成長中的“自我”協調者比較弱呢?
1、嬰兒與主要照料者的互動模式,是自我發展的基石。
如果嬰兒在早期未能得到穩定、及時的回應,比如饑餓時遲遲得不到喂養,哭泣時無人安撫,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
這種不安全的母嬰關系,會讓個體在內心無法形成心理功能的基礎--安全感。
2、遭受過情感忽視和情感否定的孩子,自我難以建立健康的邊界,既無法有效抵御外界的不合理要求,也難以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
3、在成長過程中,個體承受了過度嚴苛的教養方式,超我就會變得異常強大且苛刻,當完不成要求時,就會自我攻擊,擠壓自我發展的空間。
自我功能是一個健康內心世界的龐大系統,它還掌管著心理防御,較弱的“自我”中包含的心理防御也是較強副作用的,同時掌管著對現實的認知,情感耐受,沖動控制等,我們現實中的卡點都需要TA的幫助。
?
當比較弱的“自我功能”遇到“反饋落差”會發生什么?
通常來講,一個能“卷”的人,起初往往是努力的幸運兒。
努力帶來的正向反饋,就像持續不斷的掌聲,自我價值感一點點壘砌起來,但生活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坦途,人生的無常乃是常態,若有一天曾經屢試不爽的努力突然失靈,就像陷入沼澤,越掙扎越下沉,當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越來越大,“卷” 帶來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無盡的挫敗。
可一旦選擇 “躺平”,又像是親手撕碎了那個理想的自己,無望和疲憊讓他逐漸失去了繼續沖刺的動力,可他的大腦還停留在 “必須不斷奔跑” 的模式里,于是,他卡在 “躺平不甘心,努力又很無望” 的中間地帶。
同時因為自我功能的現實部分功能較弱,讓他很容易被想象的“躺平一下”的可怕吞噬,,是掉進自我否定的深淵又難以找回當初全力以赴的熱情,在矛盾與煎熬中反復拉扯。
?
?當比較弱的“自我功能”,遇到自戀受損的養育者,會發生什么?
人生中必然會遇到“卷不動又躺不平的”痛苦。父母無意識中會搞出一場“既要馬兒跑,還得比主人矮”的荒唐戲碼。
因為他們對平凡羞恥,又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心理會生出對一個完美全能的孩子的極度渴望,但是現實又常常打壓和否定,“你要為父母贏得榮譽,但你又不能好到讓我顯得像個陪襯”。
孩子獨立的意志、真實的才華、可能超越父母的可能性——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既渴望又恐懼。同時,孩子的感受不重要,孩子累不累、開不開心、真正喜歡什么、害怕什么難以被看不見。?
在這種扭曲規則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卷”的動力里摻著毒,因為努力不是為了自己成長,而是求生,又想證明自己真的是否會成功,無意識中對成功又充滿恐懼;“躺”的念頭里裹著刀,躺平意味父母對你的貶低是對的,意味自己毫無被愛的價值。
所以,就算身體實在扛不住想躺下,心里也像躺在釘板上一樣難受,根本放松不了。休息一會兒,那種“我不配”、“我要完了”的恐慌感就涌上來,逼得他們又得爬起來。
?
?有時候,我們拼命 “卷”,其實是在逃避自己感受和思考。
很多人把自己埋在工作里,忙得連軸轉,這樣就不用面對 “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感受有多痛苦” 這些問題??僧斏眢w累垮,不得不停下來時,“躺平” 讓我們有時間直面內心,但如果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空虛感就會將人吞噬。
人們常常躺在沙發上刷著短視頻,看著別人精彩的生活,再看看自己,只覺得人生一片迷茫,生活像踩在了虛無的云朵上。然而,當你有一天不需要用忙碌逃避感受時,那些痛苦會指引著你去尋找真實的自己和你生活的意義,能用真實的自己生活的人,無論是“卷”還是“躺”都是通透的。
那么,處在這種夾縫中沖突的人們,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自己呢?
探索潛意識中阻礙你“卷”和“躺”的都是什么?將潛意識意識化,覺察自己將過往關系中的哪些期待與恐懼投射到當下。
你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 “心靈筆記”,每當內心因 “卷” 或 “躺” 而產生強烈波動時,停下手中的事,閉上眼睛,任由思緒自由流淌,把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閃過的某句話,甚至模糊的情緒片段,都不加修飾地記錄下來。
你無需總在高處來確定自我,無需時刻在錨定自己的排名。佛家所言“諸行無常”,生活本就是一場跌宕起伏的修行,沒有永恒的順境,也不存在永遠的低谷。
可那些過度執著于高峰的人,你內心的不滿仍然會驅使你去攀登另一座山,或者恐懼被下一個登山者超越,從而忘記“道法自然”—— 當浪潮涌來時,借勢向前;當漩渦出現時,懂得迂回。
無論是“卷”時“躺”時,無論在登峰還是在山腳,都無暇欣賞和感受當下的風景,被虛妄的執著捆住,這才是生命歷程中真正的失去和遺憾。
?
畢竟,人生從不是非此即彼的戰場,而是一場需要張弛有度的行走——有時疾步追趕日出,有時停步等待花開,而腳下的每一道痕跡,都是屬于自己的生命韻律。
?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55_607.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5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