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農業無人機破解山地運輸難題


金秋時節,威信無人威信縣迎來玉米豐收。農業與往年不同,機破解山傳統的地運農業運輸方式正被科技悄然改變——農業無人機呼嘯而起,精準地將成噸的輸難玉米吊運至農戶家中,成為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的威信無人生動實踐。

威信縣地形復雜,農業耕地分散且坡度較大,機破解山以往農產品及農資運輸主要依賴人力,地運不僅成本高、輸難效率低,威信無人制約了農業發展,農業還加重了農戶的機破解山勞動負擔。在國家低空經濟政策的地運推動下,威信縣紅利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昌燕與合伙人敏銳察覺到大型無人機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輸難潛力。2024年,該合作社嘗試引進一臺二手無人機開展吊運作業,深切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在此基礎上,今年4月,合作社進一步擴大智能農機規模,新購置3臺大疆T100大型農業無人機,并配備了3名專職無人機飛手,逐步具備穩定的無人機運輸能力。

據了解,柳昌燕購置的無人機均享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單臺補貼達14400元。目前,該合作社提供無人機吊運玉米服務,每噸收費約200元,這種運輸方式相比傳統的人力搬運,不僅成本更低,效率也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我們接到了農戶越來越多的訂單,要求我們給他們提供服務。現在,我們對無人機運輸行業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柳昌燕說。

9月11日,在完成扎西鎮院子社區新場壩村民小組的5.4噸玉米的吊運任務后,柳昌燕帶領團隊轉赴扎西鎮墨黑村爛壩子村民小組。無人機飛手通過遙控指令操控無人機裝吊、起飛,載著七八十公斤玉米翻山越嶺,僅用幾分鐘就將一袋袋玉米穩穩運到村民吳開英家中。“我家種了五六畝玉米,能收獲七八千斤。人工運的話要五六天,用無人機來吊運,兩個小時就搞定了。”吳開英說。

從人工背運的汗流浹背,到無人機吊運的高效便捷,從每日最多采收400公斤,到如今日收15噸,無人機不僅為威信縣的玉米產業插上了“科技翅膀”,也展現出了智慧農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通訊員:姜航? 文/圖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58_622.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9259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