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還有希望嗎?王飛躍三問人工智能
“今日的人類人工很多工作,AI之后將不再是希望工作;今日很多不是工作的事務,AI之后將成為新興的王飛工作。”
9月13日,躍問由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指導,人類人工PEC China、希望至頂科技、王飛軟積木主辦的躍問PEC 2025 AI創新者大會暨第二屆提示工程峰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人類人工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王飛躍教授再度對AI未來作出系統性判斷,希望這是王飛繼去年PEC 2024提出“十個斷言”之后的又一判斷。
他從三個問題切入:大模型之后還有產品嗎?人形機器人真的忽悠人嗎?AI會讓我們失業變得更窮嗎?
“未來最有價值的新產品將是信任力(Trustworthy)和注意力(Attention)。”王飛躍認為,人類人工大模型的希望普及將重塑產品邊界。
他指出:“今日的王飛很多產品,大模型之后將不再成為產品;今日很多不是產品的東西,大模型之后將成為新興產品。”在他看來,一旦DAO、AI Agent和智聯網等基礎設施完善,信任與注意力便能實現規模化生產與流通,形成智能時代的無限大市場。
面對近期熱度極高的人形機器人賽道,王飛躍直言:“如果人形機器人真不忽悠人,那么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示教機器人。但必須治理,防止別有用心之人通過人形機器人把人類變成人形機器。”他認為,人形機器人最終會像大模型一樣,演化為新的基礎設施,從而簡化制造復雜性、降低操作成本。
“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王飛躍引用廣義杰文斯悖論指出,技術效率提升往往帶來更多資源需求,AI并不會減少就業,而是重構就業。
他舉例說:“Computer一詞最初指代操作計算的女工,后來才變為機器。但這并沒有讓人失業,反而造就了今日無處不在的碼農。”因此,他的判斷是:AI不會讓人類更窮,而是會帶來新的工作形態。
王飛躍描繪了一個“三人共工”的未來:生物人、機器人和數字人以1:3:16的比例協作,工作模式分為自主、平行和專家/應急三類。他提出“1023作息制度”——每天10點到14點,每周3天工作;每年10月23日至次年1月23日放假。
他還預測,收入體系將從“普適基本收入(UBI)”走向“普惠人本收入(UHI)”,工資制度將變為“先拿工資,然后工作”,并依托智能合約與數字錢包實現自動結算。
他的態度很清晰:“帶給我們基本人權,這是AI必須給我們帶來的福利,否則,Go to Hell with AI”(袁寧)
本文來自網易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

本文轉載:明星視野中心 http://m.17547.cn/f/61_86.html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若本文來源標注錯誤或無意侵犯到您的知識產權作品或損害了您的利益,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來說兩句吧...共有27條評論
- 站長推薦
-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標簽云